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8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教学目标:
1、懂得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蜘蛛、重新、打破、从头、灰心、终于、结实”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4、注意学生耐挫心理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蜘蛛织成大网的艰难历程。
2、教学难点: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并将领悟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言行。因为从现象抽象出本质是一次飞跃,从思想转化为自觉行为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更高层次的飞跃。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此飞跃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精读课文第1段,学会“蜘、蛛、织、阵、丝、断”6个生字,理解“蜘蛛”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把字句”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蜘蛛织网的情况。
2、收集有关蜘蛛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课前观察过蜘蛛的同学有哪些?你能说说蜘蛛结网的情况吗?
(2)你还收集了有关蜘蛛的什么信息?能与大家共享吗?
(3)出示课题。正音:蜘蛛(zhīzhǖ)、织(zhī)。这三个字可以怎么记?——教师补充有关蜘蛛的知识。
2、听录音朗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3、听后交流。
学生说说自己想说的,提自己想提的问题。
4、学习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1段,用数字标出这段共有几句话。
(2)齐读第1句,想想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范读第2句,引导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怎么读会更好?
(4)学生仿读,在仿读的过程中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描绘蜘蛛在织网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困难。
(6)找出文中的“把”字句,学着说一句“把”字句。
(7)欣赏课文第一段录音范读。听后仿读。
(四)巩固练习
1、随堂练习。
(1)看卡片抽读生字、新词。
(2)口头扩词比赛:
织——织网、织布、织衣……
丝——丝线、吐丝、丝绸……
断——刮断、打断、折断……
(3)把文中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4)说说今天学的生字怎么写才能写好?
2、课后作业。
(1)6个生字看一遍、想一遍、写两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重、破、冰、终于、实”。理解“重新、打破、从头、灰心、终于、结合”等词的意思。
2、初步学习数量词与名词的搭配。
3、学习课文第2、3、4段,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功夫,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二)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各种图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读生字卡片并口头组词。
(2)尽量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说说蜘蛛在织网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2、听第2—4段录音朗读,思考:蜘蛛织网时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圈出有关词语。
3、学习第2段。
(1)抽读课文第2段。
(2)请学生想想:蜘蛛在困难面前会是怎么样?
(3)面对困难,蜘蛛又是怎样做的?
“重新”是什么意思?
(4)自由读课文,想想:蜘蛛重新织起网来,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学习“打破”。
(5)“……把网打破了”与第1段的“……把丝刮破了”进行比较,了解“把字句”的特点。
(6)在再次遇到困难时,你如果是蜘蛛会怎样想呢?又会怎么做呢?
4、学习第3段。
(1)学生运用第2段的学习方法,同桌协作学习第3段。
(2)学生汇报协作学习成果。
(3)听录音朗读第1—3段。比较“刮、打、砸”有什么不同?能调换吗?
5、学习第4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4段。注意与前几段课文比较。
(2)学生说说自己对本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将课文中描写蜘蛛在碰到困难时的态度的词语划出来进行比较,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4)再读课文中蜘蛛怎么做的句子,想想蜘蛛为什么能这样一次又一次不停地织,结果怎样?“终于”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个词语说说?
6、仿读录音朗读第1—4段。
(1)听——仿读。
(2)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巩固练习
1、随堂练习
(1)7个生字、6个词语,看一遍、想一遍,抄写两遍。
(2)课堂作业本第92页第2、3、4题。
2、课后作业。
(1)用上“终于”,写一句话。
(2)说说下面词语的搭配:
( ) ( )
一阵( ) 一张( )
( ) ( )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5段。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3、注重学生耐挫心理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
录音朗读磁带、寻找学习生活中跟蜘蛛织网香类似的例子。
(三)教学过程
1、巩固练习。
(1)认读全课生字、词语,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字词。
(2)上堂课课后作业情况反馈。
(3)说几句把字句和被字句。
2、学习课文第5段。
(1)请学生读一读第5段。读后师生评议怎样读好。
(2)录音朗读指导仿读。要注意“高兴地”三字。
(3)你能说说蜘蛛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织网吗?织成网后,它心里会怎么想呢?
3、朗读并背诵课文。
(1)学生试读,读后评议。
(2)录音范 ……此处隐藏13126个字……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指名读句子。
(2)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这四句话按总分段式描述了翠鸟各部分的羽毛的颜色。首先总体描述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然后从上到下,有条理地介绍了翠鸟的头、背、腹各部分羽毛的颜色。层次十分清楚。同时在描写中,作者特意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讲翠鸟爱停在苇秆上;二是突出写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而且这双小爪子能“紧紧地抓住苇秆”。这就为下文翠鸟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作了铺垫。
(4)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这句话突出介绍了翠鸟“透亮灵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长的嘴”,同样为下文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作了铺垫,同时这样一番描写,把一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5)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翠鸟的外形特征。
(6)教师将翠鸟的图片分解为头、背、腹、爪子四部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图片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一边说一边依次贴出,使图片还原,也可采用此种方法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第2自然段有两句话,主要介绍翠鸟的两个活动特点:
(1)爱贴着水面疾飞;(2)一动不动地注视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指名读句子。
(3)课堂讨论: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义。“疾飞”是指飞得很快的意思。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又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这说明翠鸟飞行时动作十分敏捷。“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停得急而轻。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
3.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1)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2)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句义。“注视”是指集中注意力地看。联系上文翠鸟能“一动不动地注视”是因为它那“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表现出翠鸟在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时,既专心又机警。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1)课堂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2)指名读有关句子。
(3)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4)讨论括号中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懂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翠鸟捕捉小鱼的经过。“蹬开,飞过去,叼起,飞走”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翠鸟动作熟练、连贯、非常迅速,都是在瞬间进行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进一步体会翠鸟动作的迅捷。苇秆摇晃是因为翠鸟蹬开水面,水波荡漾是因为鱼儿被叼出水面。这“摇晃”和“荡漾”持续的时间都不可能长,而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翠鸟叼着小鱼飞的无影无踪,可见翠鸟动作迅速敏捷,准确,不落空。
(5)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让学生联系上文找出有关句子。
(6)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7)出示带点词的意思,让学生采用出示反馈牌的方法选择正确的解释。
(8)讨论句义。
在这句话中,作者先说小鱼“机灵”,再说“难以逃脱”,借以反衬出翠鸟的目光极其尖锐,说明翠鸟在观察露出水面的小鱼时十分机警,再联系上文,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这样捕捉水面上的小鱼当然是既迅捷而又准确不落空了。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句间联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句式训练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句间联系。
例:
1.翠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是因为它有________。
2.翠鸟目光锐利是因为它有________。
3.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是因为它有________。
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认识到翠鸟捕鱼本领高超,不只是因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喜爱翠鸟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4自然段。
(二)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三)指名读有关句子。
1.“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2.“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3.讨论:为什么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第1句中“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是“我们”的想法,前边加一个“真”字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说明十分喜爱翠鸟,想好好地把它留在身边饲养它。
第2句中“远远地看”是因为作者知道翠鸟很机警,怕惊扰它。“希望它”“多停一会儿”是因为想多看它几眼,这正是作者喜爱翠鸟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4.指名读句子,要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四)让学生借助板书,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板书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先看静态,主要观察翠鸟的外形特点,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再看动态,疾飞注视,蹬开、叼起、飞起……这一系列的动作观察的仔细深入。
在描写中,作者抓住翠鸟一动一静两方面的特点,既写出了翠鸟的外表美,也写出了它动作快捷捕鱼本领高。一动一静,恰到好处。这样的描写来源于作者按顺序抓住特点的细致观察,在写作中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五)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活动:等鱼
贴、飞、停、注视等
捉鱼
蹬、飞、叨、贴、飞喜爱
住处:隐蔽
教学后记:
文章很美,条理清楚,是指导学生写好动物的范文,在学习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生动地将翠鸟的外形、生活习性写清楚的,为他们写好动物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