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5-04-08 11:15:09
关于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

关于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因数》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数的概念,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学习倍数和因数是学习质数和合数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因数、质数、合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探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因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在自主写算式和找1-10各数的所有因数的活动中,了解因数的概念,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数与最小的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 通过列举、比较,得出质数与合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

(二)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从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通过探索学习,感知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愿意把自己发现的结果告诉他人,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多地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能准确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因数及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找某个自然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森林舞会马上要开始了,可是小动物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搭档,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的忙吗?

课件出示搭档要求:凡是两个数相乘,积为12的两个小动物,便可结为搭档参加舞会。

此时的学生们一定争先恐后地回答,其实这样的题目学生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的相关知识非常容易解决,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可以以最佳的状态进入下面的学习。

随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刚才判断的过程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学生可能出现六种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教师可做为参与者补充,通过讨论后,整合为三种情况:(课件出示算式)

12=1×12,12=2×6,12=3×4,从而引出因数的概念,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叫因数。1、2、3、4、6、12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课件出示):并随机板书课题:因数。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一)、理解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自然数因数的方法。

(1)首先是强化“因数”的概念认识。根据以往学生在表述倍数时容易出现表述不完整的情况,我在此出示判断题:因为12=3×4,所以3和4是因数,12是倍数。( )请学生思考,此时肯定引起学生的一片争议。通过反例的教学,意在强调因数和倍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因此要说明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因此,刚才的话应该完整地表述为因为12=3×4,所以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及时练习。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介入”比如,因为“24÷3= 8”,我们就可以说3和8是24的因数,24是3和8的倍数。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

(3) 自主探索,找出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方法。(教材第90页试一试)。

在学生对因数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之后,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师: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分别找出18和24的所有因数,并写出来,由学生独立完成,与此同时,我进行巡视,重点了解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待学生完成之后提问

谁愿意汇报一下你写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些因数的?

学生交流写的结果和自己找的方法,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可能有

利用乘法找。因为18=1×18,18:2X9,18=3X6,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数。

利用除法找。因为18÷1=18,18÷2=9,18÷3=6,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数。

一个一个找,可能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找。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做得对就要给予鼓励。学生可能还会出现说不完整的情况,也要先鼓励学生,再请其他学生补充完整。

在学生一一说明自己的方法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了18和24的所有因数。现在,大家讨论一下,要写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怎样写就不会遗漏或重复了呢?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在对比刚才出现的方法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找到出现之前重复的因数为止。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参与讨论得出方法,从而打破难点。

通过列举、分析、比较,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进而认识质数与合数。(第二个例题)

课件出示例题二: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得出了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现在就清大家用这种方法,找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把它们写下来。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找因数的方法,检查书写中是否有遗漏或重复现象。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完成的速度有快有慢,此时我提示写得快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核对一下,以便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因数,同时也是对速度稍慢一些的同学的等待。随后请同学们进 ……此处隐藏15317个字……>

(思路: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例题中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1/6和2/9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6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归纳通分的意义并揭题。

看书了解我们刚才做的书本上称做什么?

3、总结通分的方法。

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通分一般先确定什么?如何确定?再怎样?

4、尝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第1题

(2)试一试把3/4、2、和7/8通分。

第(2)题又是一个教学的关键点。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有3个分数怎么办?再讨论其中的带分数又如何处理,然后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把出现的情况进行反馈总结。

(设计思路: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

四、巩固练习

1、找一找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公分母。(强调通分的关键)

2/3和1/4、3/8和5/12、4/21和1/7、3/4和7/10

11/15和5/6、7/12和5/8、5/22和4/33、10/39和9/52

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练一练第2题,强调通分的几种特殊情况)

3、把下面每组中的三个分数通分。(练一练第3题

五、综合练习

1、小明、小红和小军三人赛跑,跑同样长的一段路,小明用3/5分钟,小红用7/10分钟,小军用5/8分钟,请帮助他们排出名次。

4、找出几个比1/3大,比2/3小的最简分数。

六、课堂总结

1、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归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什么叫通分?通分的依据是什么?怎样通分?

3、通分和约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各位领导和和老师!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求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已学过的图形。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索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好)。请大家拿出信封内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听好了,既然是游戏当然就有游戏规则,请想一想,如何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

4、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师:如果我们知道长方形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从而引导学生可以先求长方形面积,再算它的一半就可以

那么如果有一块花坛形状是这样普通的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大家有兴趣吗?(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同时在拼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2、操作探索。

(1)小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交流。(学生积极踊跃的动手动脑,教师融入其中并适当给以启发)

3、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方法找到了吗?哪个小组上来汇报?

生:好,我们拿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我们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进行旋转,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发现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底。高等于这个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检测导结

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小结。

通过分层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应用,又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变形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关于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